地 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
電 話:020-123456789
網址:www.dltonna.com
郵 箱:admin@aa.com
早上披霞迎露上坡鋤草,一粒粟夜晚戴月荷鋤歸家;雨后拉著碌碡軋場、一粒粟晴天排隊碾谷子……這仿佛古代田園詩里的一粒粟場景,在今天莒縣桑園鎮的一粒粟丘陵地帶,仍然隨處可見。一粒粟九月,一粒粟沉甸甸的一粒粟谷穗綴彎了腰,揪一個谷穗,一粒粟捻開谷衣,一粒粟金黃飽滿的一粒粟一粒粟,可以向你講述它從一粒種子到一顆果實的一粒粟自然滋養和風刀霜劍,而它醇香的一粒粟味道,又會把你帶回童年,一粒粟飯桌上媽媽親手為你盛的一粒粟一碗小米粥。
1976年出生于莒縣閻莊的一粒粟徐梅立,和許多同齡人一樣,離開故鄉去打拼,2015年,徐梅立想從源頭做起,追尋兒時的味道。在中國農業大學讀研的弟弟,從農大的種子庫里尋找到未經雜交的傳統老種子。經過考察、探訪,徐梅立在桑園鎮成立莒縣麗博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并注冊“莒農糧行”品牌。
莒縣桑園鎮山清水秀,被譽為山東省美麗休閑鄉村。這里出產的優質黃小米,早在清代就因入朝覲君被封為“貢米”而聲名鵲起,是莒縣最大的雜糧加工購銷集散地。2015年,莒農糧行的“一粟生活黃小米”和“回家煮飯雜糧”參加“日照有禮”競賽獲得銀獎,而且遠銷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目前我國與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相關的食品認證形式有三種,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我們生產的原生態產品,可以稱為這三種之上的第四種標準。”徐梅立介紹,麗博農業生產的五谷雜糧,采用傳統種源,不使用雜交品種,“幾乎沒有任何人工干預,完全靠天吃飯,靠植物的自然生長結出果實。”
麗博農業還和桑園鎮東北部的大石庫、小石庫、柏莊等十余個村莊農戶合作,提供傳統種源,簽訂種植購買協議,與農戶約定原生態的種植方式,收獲時再以約定價格收購農作物。
走在大石庫、柏莊等村里,時常可見村民拉著碌碡在“整場”。整場,就是拉著碌碡把一塊泥土地一圈圈地壓實,待收獲谷物、玉米等作物后,鋪在場上曬干。曬干后的谷穗等再用碌碡軋,軋出來的谷粒,要到村里的碾臺處碾出來。碾,即為谷粒脫皮的過程。碾臺通常是一個村或幾個村共用,收獲的季節,常常需要排隊使用。
徐梅立說:“我們出產的五谷雜糧,在原生態環境中生長,用原始簡單的工具粗加工。之后經過分級、包裝,就可以交到銷售商手中,端上消費者的餐桌。”徐梅立還為當地農民算了一筆賬,平原土地畝產500公斤左右,丘陵地畝產250公斤左右,但農作物收購價格比平原土地高得多,“每年每畝增收在千元以上。”
同時,麗博農業還在當地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等先進技術,并投資建立多個農業示范項目,帶動了當地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就業,推動了生態綠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徐梅立介紹:“莒農糧行產品深受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客戶群喜愛,每年春節時產品都供不應求。公司于2016年2月28日開始正式推出產品定制化服務,并推出‘老家桑園’綠色蔬菜品牌;自2018年12月25日起,‘莒農糧行’所有產品包裝都附帶二維碼防偽標簽,消費者可掃碼溯源。”
看得見的鮮活,吃得著的美味,掃得了的源頭——緩慢的時光仿佛從未改變,就像這里出產的五谷雜糧,記錄著天地間的每一場雨、每一陣風。在收獲的季節里,給我們奉上一本大自然的日記,帶來童年香醇的“老味道”……(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