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
電 話:020-123456789
網址:www.dltonna.com
郵 箱:admin@aa.com
在醫院住了一周的后媽陶桂玲,終于能下地了,陶桂庭“我得出院!玲用那爺倆在家我不放心!愛撐”9月15日,起最因意外受傷入院的后媽陶桂玲剛能下地,就惦記著出院回家。陶桂庭因為家中患食道癌的玲用丈夫和36歲的植物人兒子還在托人照顧。雖然是愛撐“后媽”,可是起最陶桂玲已經悉心照顧兒子十多年。十年前,后媽丈夫劉家升患食道癌,陶桂庭手術后不能干重活,玲用可是愛撐陶桂玲不離不棄,用愛撐起了一個“最美家庭”!起最
患難之際 “后媽”伸援手重建溫暖家庭
2005年5月1日,年僅20歲的劉明在化工廠清理倉庫時發生了意外,吸入有毒化學氣體。雖經醫生竭盡全力搶救,但是傷勢過重的劉明終究沒能清醒過來,成了植物人。劉明生長在單親家庭中,8歲時母親因病去世,意外發生后,他的父親劉家升只好放棄工作,全力照顧重病的兒子。
當時,陶桂玲正在劉明所住的醫院做保潔工作,她時常碰見劉家升一個人異常辛苦地給兒子翻身、喂飯、洗澡。這一切被陶桂玲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熱心腸的陶桂玲開始利用自己工作之余,幫助劉家升一起照顧劉明。
“一個大老爺們自己照顧可憐的兒子,醫院里很多人都很同情他們,我就尋思著有空也去幫著喂喂飯、翻翻身、洗洗衣服啥的。”陶桂玲說,此后兩年,她一直陪伴劉家升在醫院照顧劉明。當得知劉明8歲時就失去了母親,同樣經歷過年少喪母之痛的她,決定向這對苦命的父子伸出援手。而她的一顆善心、熱心也感動了劉家升,在照顧兒子的同時,他們倆也碰出了親情、愛情的火花。
2007年10月,隨著劉明的情況逐漸穩定,醫生勸劉家升將其接回家靜養,陶桂玲也下定決心辭掉工作,跟劉家升回到其老家東港區西湖鎮秋實園村一起生活。
“兩年處下來,覺得劉家升人品好、信得過,值得托付一生。”陶桂玲說。回到秋實園村后,兩人就到民政部門領了結婚證,舉辦了簡樸的婚禮,一起照顧植物人兒子。
視同己出,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
“兒子越來越精神了!有時候有大響動,他就嚇得一機靈!有時還能眨眨眼!”說起劉明,陶桂玲一口一個“兒子”地叫著,就像對親生兒子一樣。在日常生活照顧上,她更是早把劉明當成了親生兒子。
早上5點多起床做飯,給兒子按摩一小時。上午10點多給兒子喂水果。之后每隔兩個半小時就給兒子翻身并按摩,中間還要干家務或農活,直到晚上11點多兒子睡覺,陶桂玲才能休息。這是她每天都要重復的一套護理程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余年的5000多個日夜幾乎從未間斷。
每天給兒子準備食物都是陶桂玲最操心的事兒。她要把青菜、胡蘿卜、小米粥、雞蛋等幾種食物用攪拌機打碎放在一起,做成流質食物,通過注射器喂給劉明。
“植物人吞咽困難,太干了咽不下去,太稀了容易嗆著。”為了讓兒子吃得豐富,每天食譜都嘗試一些花樣;為了防止兒子便秘,每頓飯后還要盡量為他準備幾樣水果。
但這還不是最繁重的勞動。“洗澡和曬太陽時搬他下床最累人了,他一米七多的個子,最重時90多公斤,我每次都是咬著牙扛,累出一身汗。”陶桂玲說,因為長期給兒子按摩,她的雙手關節變得粗大、腫脹。
因為怕劉明生褥瘡,陶桂玲還專門購置了空調,空調電費每月都在700塊左右,這對本就十分拮據的一家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個月全家收入只有2000多元錢,兒子每個月吃藥就得花費1000多元。”她說,日子只能盡量省著過,為了省下錢給劉明,自己平時三餐主要就吃蘸醬菜。“為了讓兒子舒服些,自己多受點苦不算什么。”
在陶桂玲的悉心照顧下,劉明的身體恢復良好,“這么多年沒生過一個褥瘡,身上也沒有任何異味,做到這點不容易!”陶桂玲的鄰居劉紅香說。
“伺候爺倆,也要伺候出個樣來!”
正當陶桂玲以為日子已經慢慢走上正軌時,2011年底,劉家升感覺自己身體不適,之后在醫院被確診為食道癌。
猶如晴天霹靂,一時間,陶桂玲感覺天塌下來了。但堅強的陶桂玲擦掉眼淚,鼓勵丈夫做了手術。
原來想和丈夫照顧好兒子,并期盼著出現奇跡,現在丈夫又病倒了,剛燃起的希望又破滅了。經過艱難的抉擇,陶桂玲下定決心,伺候他們爺倆,就要伺候出個樣來。
陶桂玲每天早上5點起床,先給兒子收拾床鋪,打掃衛生,再給丈夫做飯,然后給兒子按摩。一家三口人,需要一次做三樣飯菜:丈夫不能吃辛辣和干,硬的食物;兒子需要吃流食。給爺倆做完飯,自己再對付著吃一口。
最難的還是給父子倆洗澡、擦身。兒子一米七多的個子,身體僵硬,不會打彎,丈夫未患病以前,還有丈夫一起照顧,丈夫患病后這一切重任就全壓在了陶桂玲身上。她把兒子綁在自己身上,硬拉起來,搬到輪椅上,給他洗完澡,再從輪椅上背到床上。
“年輕那會還行,我今年也57歲了,身體也不如從前,實在搬不動兒子了。但我還是堅持每天給他擦洗翻身。”陶桂玲說,再熱的夏天,再冷的冬天,兒子劉明的身體沒有長褥瘡,沒有過異味。
丈夫劉家升做了手術后,喪失了勞動能力。因為不能彎腰,不僅睡覺需要坐著睡,而且洗澡都得靠陶桂玲幫忙。“他不能彎腰啊,一彎腰就會出現食道反流,睡覺都得坐著,已經夠苦的了,重活就由我來干!”
“看,這家里滿院都是花!”
這些年來,為了撐起這個家,陶桂玲吃過許多苦,也受過很多委屈。
剛跟劉家升回到農村時,出生在城市的陶桂玲對農村生活不適應,繁重的農活讓她力不從心。有次她推著手推車回家,在上坡時不小心倒在旁邊地里的雞糞上,弄了一臉雞糞。把100多公斤花生推回家,不到一公里地卻花了整整兩個小時,回去累得無法站立。“累得受不了,或是受委屈了,就一個人偷偷在被窩里哭。”她說。
“也有人經常問我想沒想過放棄,說完全沒想過是假的,但實在不忍心看這爺倆受罪,他們已經夠苦的了。”說到這里,爽朗的陶桂玲又落下了眼淚。
“曾經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盼著劉明能開口說話,起碼告訴我餓不餓、舒服不舒服,我更想聽他親口叫我一聲媽!”陶桂玲說,現在,十六年過去了,劉明的情況略有好轉,對聲音開始敏感起來,“他是吸入有毒氣體導致的,和車禍外傷還是不一樣。”看著兒子能經常眨眨眼睛,她也挺開心的。
如今,“后媽”陶桂玲十余年如一日照顧植物人兒子的事情,在秋實園村幾乎無人不知。她十余年如一日的無私付出感動了鄉鄰,眾人紛紛為她點贊。
“堅持十多年在床邊照顧植物人兒子,還照顧得這么好,這是連很多親媽都難以做到的,何況還是‘后媽’呢。”秋實園村村民宋開榮說,村民們都很感動,平時也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現在,丈夫劉家升不能干重活,偶爾做些衛生保潔、看大門的活,家里的七分地種著花生、玉米,農忙的時候,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咱村的婦女主任董梅、原來的焦廣慶書記,現在的焦偉書記,都幫了我們很多,加上低保等各種保障,現在生活也挺好的,看,這家里滿院都是花!”陶桂玲家的院子里,種了很多花,此時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干凈利落的農家小院里滿院生香。
陶桂玲的事跡通過網絡傳播被更多人知曉,2016年陶桂玲獲得“中國好人”“第六屆全市道德模范”“山東好人”十大年度人物、“日照好人”等稱號;入選2017年度“中國好人榜”;陶桂玲、劉家升的家庭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最美家庭”、2020年度省級“文明家庭”。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