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聯系地址
電 話:020-123456789
網址:www.dltonna.com
郵 箱:admin@aa.com
這幾年,黨旗黨建點掃決戰深貧,高揚櫛風沐雨、決戰決勝堅亮披荊斬棘;
這一路,市抓決勝小康,促脫人民至上、貧攻初心彌堅。黨旗黨建點掃
上下同欲者勝,高揚風雨同舟者興。決戰決勝堅亮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抓日照找準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的促脫契合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緊繃弦鉚足勁,貧攻實現了黨建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黨旗黨建點掃互促共進、高揚相得益彰。決戰決勝堅亮
建強支部 引領脫貧攻堅
走進莒縣庫山鄉雙泉村,整潔的硬化路,寬敞的村文體廣場和房前屋后停著的許多汽車,讓幾年前來過這個村的人不敢相信,這就是全鄉出了名的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這幾年,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雙泉村結合實際,盤活扶貧和專項資金,借力土地資源優勢,由黨支部領辦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路子,流轉出的土地被劃分為中藥材、黃煙、桑蠶、雜糧等四大塊,并根據片區產業特點,成立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通過扶貧資金、固定資產、勞務派出等方式折款入股,實現了社員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
黨支部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我市筑牢脫貧攻堅一線陣地和戰斗堡壘,集中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按照“反彈琵琶、先難后易”的思路,整頓軟弱渙散村、社區基層黨組織317個,其中省市定貧困村85個。實施村黨支部書記“頭雁工程”,每個區縣選樹100個黨性強、有威信、能帶富、善治理的村黨支部書記,突出典型引領;采取“市級抓示范、區縣抓全員”的方式,對全市村黨支部書記進行全覆蓋輪訓。實施村級后備人才“雛鷹計劃”,全市選拔儲備農村后備人才1.2萬多名,平均每村3人以上。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積極吸收貧困群眾入社,通過盤活村級集體資產、參與土地流轉、興辦農業項目等多種途徑,加快推進貧困村經濟發展,對貧困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在產業扶貧項目資金上給予傾斜。在全市積極推廣眾籌、股份制改革等多種形式,統籌財政、工商、稅務、土地等政策,逐步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到目前,301個省定、市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155個,50萬元以上的33個,100萬元以上的6個,收入最高的村達173萬元。
配強干部 帶領群眾脫貧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市全面壓緊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動員市縣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符合條件的黨員干部到脫貧攻堅一線建功立業。截至目前,我市在301個貧困村組建起了由“第一書記”任組長的駐村工作隊,市縣包聯單位26753名黨員干部包聯貧困戶,實現了市縣領導包聯重點貧困鄉鎮、市縣部門包聯貧困村、市縣“第一書記”駐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幫扶貧困村、黨員干部聯系貧困戶的“五個全覆蓋”。同時,按照全省“萬名干部下基層”要求,組建22個鄉村振興服務隊,對22個薄弱鄉鎮、110個村進行幫扶。各區縣分別開展了“心連心結對幫扶”“1+1包聯貧困戶”“萬名干部結窮親”“做合格黨員包貧困群眾”等各具特色的包聯幫扶工作。各級包聯干部抓黨建、幫資金、上項目、惠民生,為全市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市外事僑務辦公室駐嵐山區巨峰鎮張家溝村“第一書記”魏云磊,是我市扶貧干部中的優秀代表,。從駐村工作第一天起,魏云磊就從解決和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著手,爭取項目抓發展,全力以赴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成為了深受群眾認可和歡迎的領路人。脫貧攻堅中,廣大干部在內心深處與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扎扎實實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檢驗的成績,贏得了群眾的認可、信任和支持,黨群干群的魚水深情歷久彌新。
淬煉隊伍 決戰脫貧攻堅
在脫貧攻堅中,我市全面壓緊壓實責任,督促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以戰時狀態投入脫貧攻堅戰斗,始終保持五級書記共同抓、黨政主要領導一起抓、一把手親自抓的陣勢。
同時,落實貧困地區黨政正職保持穩定的要求,對脫貧任務比較重的12個鄉鎮黨政正職實行重點管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前原則上不得調離。參與脫貧攻堅的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等保持穩定,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前不輪換。
此外,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和五級書記抓扶貧要求,在全省率先開展鄉鎮黨委書記履行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專項巡查,覆蓋全市有貧困任務的鄉鎮,全面了解鄉鎮黨委書記對扶貧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扶貧政策的把握程度和各項工作的推進程度,面對面指出問題并指導整改,以專項巡查促責任落實。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回望來路,我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組織動員全市上下合力攻堅,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體現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至上。展望未來,咬定目標不放松,我市將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在農村大地激發蓬勃力量,為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更加美好的未來而繼續奮斗。(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 蕾 通訊員 李大愷)